牧民胡安德克月入6000元买房买车!青河产业工人培育让农牧民活出“奔头”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扎丽·阿布都热西提 通讯员 高青云
在青河县,一场从牧场到生产车间的转型正悄然发生,无数农牧民借着产业工人培育的东风,走出了一条“技能增收、团结共富”的发展新路径。阿热勒镇塔勒特村村民胡安德克·曼苏尔,正是这场转型浪潮中的典型代表。
2023年,胡安德克·曼苏尔还是一名手持羊鞭的牧羊人,全年仅靠4个月转场放羊维持生计,全家人的生活根植于流转的草场。2024年初,村干部上门宣传产业工人培育政策时,他抱着“学门手艺贴补家用”的想法报了名,这个看似平常的决定,成为他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
产业工人楚合拉在新疆坤元太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培检测室进行做病毒检测。
如今的胡安德克·曼苏尔已从牧民转型为技术工人,身着工装的他熟练操控着车间各类生产设备,就连复杂的设备维修也得心应手。凭借过硬技术,他晋升为新疆蒙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选煤车间现场管理员,手下管理着3个班组。“在公司干了近两年,现在每月工资近6000元!”胡安德克·曼苏尔算着账,眼里闪着光,“钱包鼓起来了,全家人的日子也都变了样!我在县城买了楼房,孩子在县城上学,最近我还贷款买了车。我现在觉得日子特别有奔头,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胡安德克·曼苏尔的转变,是青河县众多农牧民变身产业工人的缩影。近年来,青河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产业工人培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制定《青河县产业工人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构建“摸底数、拓岗位、精培训、促就业”四步工作法,系统推进产业工人培育计划,让各族群众在技能提升中实现价值,在共同就业中深化交融,绘就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
为确保产业工人培育质量与成效,满足技能需求和就业需要,青河县精准施策。通过包村联户、“敲门行动”、就业窗口登记等方式,建立16至60岁劳动适龄人员动态就业台账;针对长期失业人员、脱贫人口、残疾人士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三清”摸排,精准掌握就业意向、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同时,组织人社局、商科工信局、应急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动协作,持续推进“访企拓岗”“春风送岗”专项行动,畅通信息渠道,累计获取岗位信息1339条,提供就业岗位、见习岗位447个。
培训方面,青河县创新“实景小课堂”“工前一刻钟”等培训模式,实现农牧民的技能提升。青河县技工学校与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等10余家培训机构合作,推行“订单培训、送学下乡、菜单式教学、跟进式就业”办学模式,开设电子商务、中式烹饪、机械操作等9大类实用性强、需求大的培训工种。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产业工人培训101期3257人次,并定期向企业输送产业工人。在此过程中,民族团结进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民族团结之花在就业培训中绚丽绽放。
促进就业方面,青河县线下举办零工专场、春季人才招聘会21场次,1693名各族群众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依托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线上推出“直播带岗”等数字化就业服务,单场活动吸引3019人次在线参与,实现就业资源零障碍对接,让各族群众在就业共富中增进情感交融、凝聚团结共识。
从戈壁滩到园区车间,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青河县已逐步构建起“岗位共创、培训共学、技能共进”的产业工人培育新模式。各族群众在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中,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促进了团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如今的青河县,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共富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