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之声:阿勒泰科技工作者故事 | 王惊宇:30年躬耕田野 用科技为哈巴河农业插上“丰收翅膀”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玮璇
在哈巴河县广袤田野上,有这样一位“田秀才”,每年200余天扎根田间地头,顶着烈日看作物长势、蹲在田埂解种植难题,把农业新技术送到农户手中,把高产希望种进土地里。她,就是哈巴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阿勒泰玉米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王惊宇。
从1994年踏入基层农技行业至今,30年光阴里,王惊宇以土地为纸、以技术为笔,在地区农业版图上,写下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动人篇章。
初心如磐:从“农技新兵”到“产业带头人”
“农业是百业之基,农民富则国家强。”这是王惊宇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30年坚守的初心。1994年7月,从伊犁农校植保专业毕业的她,带着对农业的热忱,走进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农技站,成为一名基层农技员。彼时的她深知,要做好农技推广,光有理论不够,必须“接地气”。于是,王惊宇跟着老农技员跑遍全乡各村,从识别病虫害到指导播种,从测土配方到田间管理,一点点积累实践经验,很快从“新兵”成长为“能手”。
岗位在变,初心不变。尽管多年来,王惊宇调任了多个工作岗位,但她始终不忘给自己“充电”,把农技服务送到村民 “家门口”,用过硬的专业素养回应农民期待。
“在满负荷工作状态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这是同事对王惊宇的评价。无论是寒冬腊月的“科技之冬”培训,还是酷暑盛夏的田间指导,她始终冲在前面,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落实在每一次弯腰察苗、每一场技术讲解中。
躬耕一线:做新技术的“推广者”、高产的“守护者”
“要让农民增产,先给土地‘选好种、配好方’。”这是王惊宇30年农技推广的核心思路。作为扎根基层的科技人员,她深知“试验田”就是“希望田”,每年都会依托吉林省农科院哈巴河试验站,开展十余项农业试验,从玉米、大豆到中草药、油葵,从品种筛选到密度试验,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为了找到适合哈巴河县气候的品种,王惊宇经常“泡”在田地里。春天,她跟着农户一起播种,记录不同品种的发芽情况;夏天,顶着 炎炎烈日,蹲在田里观察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秋天,她和农户一起测产,对比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中午不回家、早出晚归是常态,田埂上的泥土、晒黑的皮肤,都是她最真实的“工作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至2023年,王惊宇牵头筛选出玉米、黄豆、花生等12个表现突出的新品种;2024年,她联合开展异地品种筛选试验,涵盖本地区及疆内外品种40个,最终筛选出3个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5万余亩。针对地区玉米产业发展痛点,她重点开展玉米品种筛选、密度试验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023年在库勒拜镇萨尔塔克太村建立的5000亩籽粒玉米高产示范田,创下冷凉区玉米亩产1230公斤的纪录,成为冷凉地区玉米高产的“样板”。
王惊宇(左二)正在查看玉米长势情况。
截至目前,王惊宇推广的玉米新品种示范田面积已超5万亩,带动农户玉米产量平均增产5%以上。
“以前种玉米亩产也就800公斤,现在跟着王站长学技术、种新品种,亩产突破1200公斤,收入增加了近一倍!”萨尔塔克太村农户李建国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民的心声。
授人以渔:让科技成为农民的“致富钥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惊宇深知,只有让农民不断掌握种植新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增收。为此,她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作物生长特点,开展全方位、接地气的技术培训。
每年冬季,她牵头开展“科技之冬”培训,走遍全县三乡三镇及牧民定居点,讲解冬季农田管理、品种选择等知识;夏季作物生长关键期,她开展“科技之夏”现场培训,在玉米地、小麦田现场指导农民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遇到突发病虫害,她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制定防治方案。2023年,哈巴河县食葵遭遇病虫害威胁,王惊宇连续一周扎根田间,指导农户科学用药,最终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 以内。
除了培训农民,王惊宇还注重建强农技推广体系。她依托《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县、乡农技人员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同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个、培育科技示范主体25个,通过“示范基地+示范户+农户”的模式,让先进技术快速推广,让“学科技、用科技”成为哈巴河县农民的新风尚。
破解难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破局开路”
随着哈巴河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肥料过量投入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残膜回收难等问题。王惊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探索解决方案。
她牵头建成2个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集成高效水肥管理、残膜回收等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水肥高效利用,减少了对土地的破坏。同时,她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定小麦、玉米、食葵等作物的施肥指导意见,年推广施用农家肥20万吨。
“以前种玉米靠‘多施肥’,土地越种越差,现在按王站长给的配方施肥,不仅产量高了,土地也有‘劲’了!” 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玛胡村农户张桂兰说。如今,在王惊宇的推动下,哈巴河县农业生产逐步向“绿色、高效、可持续”转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哈巴河方案”。
创新赋能:把论文写在 “希望的田野上”
在推广技术的同时,王惊宇从未停止科研创新的脚步。她深知,只有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才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2020年至今,她先后申请多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参与2022年至2025年度自治区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项目(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筛选出42个表现突出的新品种;2023年,她成功申报自治区第一批“2+5”重点人才计划发展基金项目,为阿勒泰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王惊宇还将30年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先后担任《农业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等4本专著的副主编,在《南方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贡献了宝贵的理论财富。2024年,凭借在“秸秆多酵菌剂研制及饲料化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的突出贡献,获得吉林省农科院主持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0年的坚守与付出,让王惊宇收获了诸多荣誉,但她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对所有基层农技人员的肯定。只要农民能丰收,再苦再累都值得。”王惊宇说。
如今,50多岁的王惊宇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这是我一辈子的追求。”王惊宇说。
从青春韶华到沉稳干练,王惊宇用30年的坚守,诠释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使命与担当。在广袤田野上,她就像一颗“种子”,把科技的希望播撒在土地里,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