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羊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张婷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董世菊
一幅出自阿勒泰市农民画创作者文孜依哈·努尔兰之手的《阿勒泰羊》,以明艳笔触勾勒出成群羊只漫步草原“黄金道”的丰收图景。这幅饱含生活气息的画作,既是草原剪影,更见证着阿勒泰羊如何成为农牧民的“致富羊”。
阿勒泰市农民画创作者文孜依哈·努尔兰作品《阿勒泰羊》。图片由文孜依哈·努尔兰提供
作为阿勒泰“名片级”畜种,阿勒泰羊因硕大尾臀得名。更特别的是,它们每年要完成500—800公里的转场,被誉为“世界上游牧路途最远的羊”。在草原上,羊群采食柴胡、芍药、黄芪等数百种中草药,饮用低氘水,呼吸洁净空气,最终造就了“细嫩不柴、肥而不腻、浓香无膻”的绝佳肉质。
文孜依哈笔下的鲜活图景,正是源于身边人与羊共生的真实日常,她的姐姐古力曼·努尔兰便是万千受益于阿勒泰羊的牧民之一。
眼下,随着深秋寒意渐浓,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也拉曼村村民古力曼一家忙碌起来——晾晒的牧草堆成了小山,羊圈里的修补工作有条不紊,一家人正全力做好准备,迎接月底从高山草场下来的阿勒泰羊“回家”越冬。
“这些草是夏天割的,晒得干、营养足,冬天给羊当‘口粮’最好。”9月17日,古力曼一边翻着草堆,一边笑着说。她的手上沾着草屑,动作麻利,“我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整理草料,够家里的羊吃到来年开春。”
古力曼和文孜依哈从小在牧区长大,与阿勒泰羊打交道已有二十多年,家里的羊群从最初的十几只发展到如今的100多只,日子越过越红火。“阿勒泰羊肉质好、销路广,每年卖羊的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说起自家的羊,古力曼满脸骄傲,“夏天把羊赶到高山草场吃鲜草,冬天精心照料,一年下来,光卖羊就能挣好几万元。党的政策越来越好,镇里还经常派技术员来教我们科学养羊,日子有奔头!”
早年间,阿勒泰羊因路途远、产业链不完善,多以活畜或初级肉品形式销售,产业附加值有限。近年来,阿勒泰地区依托生态优势,打出“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赋能”组合拳,建立阿勒泰羊良种繁育基地,推动传统游牧向“科学补饲”的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变;引进肉类深加工企业,开发冷鲜羊肉、羊肉熟食、羊脂护肤品等二十余种产品;阿勒泰羊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借助电商平台和旅游渠道,走上全国消费者餐桌。2024年产值达14.79亿元,带动3万余户农牧民增收,阿勒泰羊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画作里的丰收,不仅是畜群的壮大,更是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共生。眼下,阿勒泰地区正围绕阿勒泰羊产业延伸链条。在哈巴河县,“云端代牧”的创新模式正借助数字化手段,为传统畜牧业开辟出一条全新发展之路。只要在微信小程序上轻轻一点,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就能通过线上认养、线下托管的方式,参与阿勒泰羊养殖全过程。据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阿勒泰地区分行驻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库尔米希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周凯介绍,去年村里1000多只羊通过“云端代牧”的方式,每只以950元卖出,比以往每只多卖100多元,1000多只羊增收十几万元。
《阿勒泰羊》不仅是一幅记录丰收的艺术作品,更是阿勒泰地区依托特色产业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