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观察丨向“新”而行 向“高”登攀——巴州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魏永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州之基、兴州之本,围绕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央赋予新疆的“五大战略定位”,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具有巴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培优育强特色产业,增添发展动力
“2024年,巴州生产总值近17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阿西克特说。
2025年7月1日,中电建若羌光热电站项目高、低温熔盐罐本体顺利封顶。图/若羌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油气生产加工、绿色矿业和新材料、纺织服装、新能源、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是巴州的优势产业。阿西克特介绍,巴州优势产业链条化、集群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助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
——巩固提升油气生产加工产业。油地双方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利用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优势,以乙烯、BDO、聚酯等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为重点,布局发展油气加工下游产业,加快实施乙烯二期、乙烯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聚酯涤纶长丝等项目,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加工基地。
——延伸拓展纺织服装产业。巴州围绕延伸前端化纤产业、提升中端纺纱产业、拓展后端织造服装产业,成立东华大学新疆纺织产业研究院,加快实施家纺面料和工装印染、涤纶纺纱等项目,补强染整、织造等中间环节,发展面料、家纺等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实现纺、织、染、整、终端全链条融合发展。
——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抓住用好自治区“疆电外送”第四通道建设和“十五五”新通道布局机遇,坚持风光水电、抽水蓄能、源网荷储、多能互补一体发展,同步拓展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动储电池等装备制造产业链。
——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巴州以现代种植、特色林果、规模养殖、精深加工为重点,延伸打造“10+N”农业全产业链,建成1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80%以上的农户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
政务服务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近年来,巴州始终秉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旨,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切实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更高效、更舒心。
自治区工信厅近日公布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巴州17家企业通过新认定,13家企业通过复核。目前,巴州有75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图为专精特新企业深能巴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燃气技术创新研发实训基地。刘俊辉摄
巴州党委常委、副州长鲁小辉介绍,巴州在抓好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重点抓好“加减乘除”四项重点工作。
聚焦联办做“加法”,推动受理模式“化零为整”。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大力推进“跨省通办”“兵地通办”事项专窗协同,同步研发智能审批导办系统、制定联办规程和办事指南,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聚焦审批做“减法”,推动办事流程“去繁就简”。在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建设项目审批”“企业融资授信”等10个州本级特色联办场景,梳理发布标准化事项清单近3万条,整体精简材料约40%,缩减办理时间超过50%,减少群众和企业跑动次数80%以上,部分高频事项已实现“秒批秒办、立等可取”。
聚焦体验做“乘法”,推动便企服务“直达快享”。一方面推动州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大厅,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实现全覆盖,组建县乡村三级帮代办队伍,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另一方面,推出180项“免申即享”“承诺告知”和“容缺受理”事项,就近办、多点办、快捷办已成为政务服务新常态。
聚焦梗阻做“除法”,推动营商环境“阳光透明”。以力度、温度、精准度、便利度为标尺,完善闭环式民生诉求响应机制,“12345”热线等政民互动平台办结率和满意率持续提升。同时,着力从破除准入壁垒、强化要素保障等18个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让企业心无旁骛开展生产经营,切实为企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沙患变沙利,风沙变风景
巴州地处南疆塔里木河中下游、罗布泊东灌风区风口,处于风头水尾位置,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巴州副州长巴岱表示,近年来,巴州以沙漠锁边、绿洲连片、生态良好可持续为主攻方向,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纵深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9月2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塔里木河畔沙漠边缘,防沙治沙生态输水工程形成了片片湿地,金色胡杨倒映水中,成为沙海新景。图/尉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治理。科学制定治理总体方案,明确2024至2030年全州实施沙化土地治理1322万亩,具体规划南锁、东扩、北增、中阻的分区域空间规划。在治理方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筹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光伏+治沙、引洪灌溉自然修复等综合施策,率先完成且末县41公里沙漠空白区锁边“合龙”。
——坚持以要素供给保障治理。吃透用好“沙九条”支持政策,争取自治区10亿元防沙治沙专项资金,强化生态产业信贷支持,全力保障治沙资金投入。全面推进节蓄调增“四维治水”模式,用好地表水,开发空中水,探索微咸水,强化防沙治沙水资源支撑。在全疆率先挂牌成立巴州防沙治沙站,组建“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中心,有效发挥科研技术推广、生态环境监测、植被建设恢复作用,为阻击战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坚持以产业发展引领治理。立足实现绿富同兴,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治理路径。以库尔勒香梨、轮台白杏、若且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保持在120万亩以上,占人工造林面积的45.53%,以肉苁蓉、黑枸杞、罗布麻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发展迅速,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草药种植、林下经济、沙漠旅游、戈壁设施农业等产业,引导农牧民通过植树造林、特色种养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真正把沙患变成沙利、风沙变成风景、黄沙变成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