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布茹玛汗·毛勒朵:十万多块“中国石”的忠诚守护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六十余载戍边路,八万里风雪行程,她从青丝到白发,十万多块“中国石”是她用生命刻下的誓言。
在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一座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柯尔克孜族民居的院门外,悬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牌。这里便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
踏入小院,一间红顶小屋映入眼帘,推开门,便看到“戍边光荣”四个红字,这是布茹玛汗家里设置的“爱国戍边馆”,馆内的勋章、证书、奖杯、绶带、“中国石”和巡边时用过的器具等展品,真实记录了她半个多世纪的巡边护边历程,以及护边员生活的变化。这座爱国戍边馆,每天吸引着众多参观者。
布茹玛汗热情地向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护边故事,她指着墙上一张照片,声音沉稳有力地说:“1961年,我刚满19岁,听说乡里需要护边员,我立即报了名。从那时起,我就和边境线紧紧连在了一起。”布茹玛汗说,自己的父亲是孤儿,新中国成立前,一家人靠给富户放牧度日。后来,解放军来了,多次送来粮食,他们的生活才好了起来。这份恩情,全家人一直铭记。
父亲临终前,叮嘱“要守护好边境,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解放军”,这句话成了布茹玛汗一生的坚守。
初到海拔4000多米的冬古拉玛山口,蜿蜒漫长的边境线上,高原气温低,天气变化多端。特别是山口地形崎岖,悬崖、沟壑、乱石滩随处可见,巡边道路曲折难行,马匹在山路上行走,受伤是常事。
但是,布茹玛汗从不退缩。每天,她天不亮就出门,留意异常踪迹、驱赶越境牛羊,从不懈怠。
一次巡边途中,布茹玛汗捡起一块石头,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能在石头上刻上‘中国’,把它们放在边境线上,不就像界碑一样能守护祖国了吗?”
说干就干。她找来尖锐的石头,开始刻字,没有专业工具,她就用其他石头固定好再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帕米尔高原大大小小的山石上,亲手刻下十万多块“中国石”。
这些刻有“中国”字样的石头,绵延在冬古拉玛山、阿拉脱力山、尾巴拉山等一带的边境线上,如同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边界无小事,布茹玛汗巡边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1986年7月的一天,她巡边到冬古拉玛山口时,敏感地发现界碑被移动了。
她立即骑马6小时赶到吉根边境派出所报信。经工作人员仔细勘查,确认界碑被人为移动了25厘米。最终,通过交涉,界碑回到了原位。
60多年来,布茹玛汗在边境线上行走了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她用脚步丈量着对祖国的忠诚。
如今,布茹玛汗因长年巡边、爬冰卧雪,走路离不开拐杖。儿女们在县城购置了楼房,想让她安享晚年,但她始终舍不得离开。
在她心中,爱国早已成为一种信仰。她常说:“我的5个孩子都是在边境线上出生的。将来我死了,孩子们还要守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在她的感召下,家人纷纷接过护边的接力棒。她的孙子排依散·伊拉提成为民警,坚守在奶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守护祖国边境的安宁。
受布茹玛汗影响,吉根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护边员队伍。
近年来,到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展览空间更充足,2023年11月,乌恰县筹措资金,建成了乌恰县吉根乡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
如今,布茹玛汗成了一名热心的解说员,她向参观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介绍家乡的变化,“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守护她,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她。”
今年5月,布茹玛汗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这份荣誉,是对她的高度肯定。
从帕米尔高原的“活界碑”到全国道德模范的领奖台,布茹玛汗将忠诚深深镌刻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她用60余年的坚守,诠释了“爱国”的千钧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