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宏大时代主题变得可感可知——访《天山放歌》总导演喻晓轩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9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六集政论专题片《天山放歌》在央视综合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同步播出。该片是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特别制作的献礼作品,以独特叙事视角和生动影像语言,全景呈现70年来新疆的沧桑巨变,播出后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总导演喻晓轩在采访中表示:“政论片的创作具有其特殊性。如果只做简单的政策解读,很难打动观众。我们始终坚持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让宏大的时代主题变得可感可知。”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指导下,如何从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精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
创作周期仅有6个月,时间紧、任务重。然而团队毅然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追踪正在发生的新疆故事。喻晓轩介绍:“今年三月接到任务后,主创团队立即赴新疆开展深度调研,与新疆日报社、新疆电视台和自治区政研室等多部门进行多轮研讨。返京后,又多次与专家沟通,并与相关部委座谈,最终确定拍摄方案。”
《天山放歌》全片共6集,包括《情暖天山》《实干奋进》《民生为大》《石榴花开》《文润新疆》和《开放自信》。该片以多维叙事结构,既全景呈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故事,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壮丽历程。
对喻晓轩导演而言,这是她第二次承担新疆主题政论片的创作。2020年,她曾带领团队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两集专题片《新疆亚克西》的制作。她表示:“很多人对政论片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是枯燥的说教。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成见,让政策叙事有温度、有情感。”为此,创作团队对文稿进行了十余次修改,力求在政策准确性与艺术感染力之间达到平衡。
在创作理念上,团队摒弃了简单罗列成绩的传统方式,转而采用“现在进行时”的叙事手法展现新疆的发展变化。喻晓轩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但正在发生的变革更能展现真实的新疆。”这一思路要求团队必须深入基层,捕捉最鲜活的生活场景。
为确保创作质量,团队采用三组并行的拍摄模式。喻晓轩特别指出:“政论片的生命在于真实。许多动人细节只有在现场才能发现,这些意外之喜往往成就最打动人的画面。”在第一集《情暖天山》中,观众既能看到边境村落中父子两代坚持升国旗的执着,也能感受塔城手风琴声中流淌的民族团结情谊;既能读到农家小院里的感恩诗句,也能见证直播间中普通人的幸福蜕变。这些生动画面串联起来,构筑出新时代新疆最真实的发展图景。
《天山放歌》第四集《石榴花开》海报。资料图
新疆的高质量发展正在不断创造令人惊叹的成就。第二集《实干奋进》通过具体案例,展现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西气东输工程构筑能源大动脉,环塔克拉玛干电网工程点亮沙漠明珠,天山隧道群贯通南北疆交通命脉,“丝路算谷”汇聚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些重大工程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更是新时代新疆发展的生动注脚。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第四集《石榴花开》通过丰富事例展现民族团结的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和田县村民与天安门喷绘的“同框”照片,还是支教志愿者与护边员之间的双向守护,抑或援疆省市的结对共建,在166万多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上,民族团结正如石榴花般盛开在天山南北,芬芳每一寸土地。
回顾创作历程,喻晓轩感慨道:“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又令人难忘的时光。为呈现最佳效果,团队经常工作至凌晨。大家都深知,自己正在参与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最终成就了这部精品之作。
《天山放歌》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无数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观后感:“新疆太美了,一定要去看看!”“原来新疆是这样的!”这些发自内心的赞叹,正是作品感染力的真实印证。对未曾到过新疆的观众而言,该片打开了一扇了解新疆的窗口;对曾经到访的观众,则呈现出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既能激发向往又能呈现变化的双重效果,正是创作团队追求的艺术境界。
作为新时代新疆发展的影像见证,《天山放歌》不仅是一部政论专题片,更是一曲献给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赞歌。它用光影艺术诠释“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时代主题,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